娱乐知识|梁祝是谁创作的,梁祝原曲是谁创作的( 四 )


1954年,京剧大师程砚秋参考其它剧种的相关剧目编演了一部不朽的程派名剧《英台抗婚》,此剧是程砚秋解放后编演的唯一一部大戏,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作品.此剧剧情无变,包括“别家”、“结拜”、“书馆”、“相送”、“惊聘”、“拒婚”、“祭坟”、“化蝶”等场次,后来,因觉前部结构较散,便从“惊聘”开始了.这出戏的唱词和唱腔有很多突破性的创造.以唱词看:“望爹爹退婚礼随我愿,使我嫁梁君,你是我亲爱的老严亲”,“却为何你执意要把女儿我嫁与一个陌生生不识之人”……这样几乎等同于散文诗的句子竟然被大师“装”进唱腔,且严丝合缝,感人至深,不能不让人叹服大师的功力.李世济曾在建国10周年献礼演出时上演此剧.
芗剧传统剧目《山伯英台》由邵江海编剧,源出“锦歌”唱本.剧本保留了“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几乎每一场都有大段独唱或对唱.其中“英台哭灵二十四拜”最为突出,一百多句唱词缠绵悱恻,曲牌使用了芗剧的所有哭调,一拜一调,连接紧密和谐,组成了类似曲牌联缀体的成套唱腔.在“安童买菜宴山伯”、“楼台宴请十二盘”等出中,从菜名、菜谱到俗例、俗语都来自闽南特有的民情风俗.“讨药”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丝、割裤带寄赠,也属闽南风俗.全剧情节不同于其他剧种.如英台无父而有母张氏,马俊也同在杭城求学,无“十八相送’,而有游春见景暗喻.“英台祭墓”一出着重表现英台奔丧哭灵.幕表戏尚有“山伯英台游地狱见证前身”、“还魂生子征番”等情节,较有特色的是“山伯相思哭更”,尽情倾吐了梁山伯爱、恨、恋、怨的复杂心情.1978年岁陈德根根据邵江海本、台湾歌仔戏和越剧演出本综合整理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漳州市芗剧团演出,在一个剧场曾连续上演三百场.1979年,钱天真、洪彩莲分别扮演祝英台、梁山伯,获得福建省优秀青年演员的称号.
另外,豫剧、评剧等几乎所有的大小剧种都有该剧的整本或折子戏传世.
近年来有两台重新敷衍的梁祝故事剧目引起争议.一台由沈阳京剧院迟小秋和朱强主演,一台是杭州越剧团排演.这两台新戏无论是情节设置还是主题开掘,特别在舞台的呈现方式上都有大幅度的反传统般的“跳跃”,由于演出场次不多,范围也不广,笔者无缘窥其全貌也就不好妄加评论,只就所见到过的迟小秋的“哭坟”一折说几句当时的观感.这一折戏给我的整体感觉尚好,尤其是水袖功的重新编排,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回忆部分的唱腔设计也很感人,只是在唱段的开始几句有些“绕”,听起来不顺.
近年,浙江越剧团的傅派传人陈艺主演了新版《梁祝》的“祭坟”和“化蝶”两场 。
梁祝的作者是谁 陈钢
何占豪

陈钢 (1935-) 上海市人 。 从小跟父亲陈歌辛学音乐 , 十岁起随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钢琴 。 建国后入部队文工团 , 十五岁开始音乐创作 , 曾经写过一些无伴奏合唱和钢琴间奏曲等作品 。 1955年进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 , 从师于丁善德、桑桐和苏联专家 , 毕业后留校任教 。 大学四年级时 , 与何占豪合作写了蜚声国内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 以后又编写了《苗岭的早晨》、《我爱祖国的台湾》、《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清水江恋歌》等小提琴作品以及其他器乐作品 。

1957年 , 何占豪考进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修小提琴 。 那时 , 他们经常下乡演出 , 每次都拉外国曲目 。 何占豪慢慢发现 , 听他们拉琴的人越来越少 。 他开始思考 , 能不能用小提琴演奏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音乐呢?于是 , 何占豪和丁芷诺、俞丽拿等6名同学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 。

推荐阅读